浙江新一轮援疆干部人才交接扎根边疆,续写

潮新闻记者钱祎施力维陆斯超通讯员叶锡挺骆林勇

新疆阿克苏地区 图源:视觉中国

不是每一朵花都能盛开在雪山之上,雪莲做到了;不是每一棵树都能屹立在戈壁,胡杨做到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来援疆,他们做到了。

今年4月中旬,浙江第十批援疆干部人才圆满完成任务,第十一批即将进驻。

3年多援疆,也是面对疫情防控的3年,名浙江干部人才克服重重困难,扎根在祖国西北边疆,奋力实施智力援疆、产业援疆、民生保障、民族团结、文化润疆等工程,60多亿元援疆资金注入阿克苏地区和兵团第一师,助推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化浙阿合作交流,续写了新时代浙江援疆新篇章。

做强“一带一路”桥头堡

阿克苏,遥远的边疆之地。

3年前,省援疆指挥部产业组组长陈王进来到这里,审视这个沙漠边缘的绿洲城市时,却有了全新的视野和见解:放到世界地图中,阿克苏处于通往南亚和中亚的通道上,正是一片孕育新产业的沃土。

“激活当地的资源、区位优势,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是我们这一轮产业援疆的重点。”省援疆指挥部指挥长朱林森说,3年多来,浙江实施援疆产业项目个,在建市场、引产业、促就业等举措下,持续增强阿克苏产业的“造血”功能。

通过产业援疆强链补链,阿克苏产业链的韧性更强了。浙江瞄准纺织、油气、农产品深加工等当地特色优势产业链,连续开展“百项百亿集中招商”,招引项目个,到位资金多亿元。

伴随隆隆机器声,红色涤纶四面弹力布从生产线上不断“吐出”。在浙江援建的阿克苏纺织工业城(开发区),杭州萧山6家纺织企业投资80亿元,“抱团”成立友联纺织印染科技有限公司,带动就业余人,补齐了阿克苏在高档布匹印染生产上的短板。

在浙江的援助下,工业城内的纺织产业各个环节都有了工厂。棉花种植面积占全国1/6的阿克苏,实现了从一粒棉“种”到一件衣,从一朵花“链”成全产业,并形成聚合优势。

向东,是国内14亿人口的市场;向西,是中亚及欧洲的14亿人口市场;还有途径阿拉山口的义新欧班列和规划中的中吉乌国际铁路……省援疆指挥部充分发挥阿克苏区位优势,着力招引浙商,建设各类专业市场。

国内五金专业市场龙头企业——浙江中国科技五金城集团,参与打造了阿克苏轻工五金城。这个位于阿克苏市郊的商城,年夏天开门迎客,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来自永康等地的五金机电、电动工具等一应俱全。“我们想以此为桥头堡,把产品销售到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商城负责人胡宏亮说,今年要在“一带一路”国家取得更大突破。

针对在阿克苏投资企业产品出疆出境物流成本高等问题,省援疆指挥部推动当地与金华交投集团对接合作,建立援疆货运班列(阿克苏—金华)运行机制,核桃、苹果、鲜杏、棉布等,搭载一车车班列从阿克苏出发开往全国各地。

“越来越多企业到这里投资办厂建市场,阿克苏的优势正被释放。”杭州援疆指挥部指挥长黄建正感慨。

让百姓生活更加美好

新疆的夜,来得比浙江更晚些。

晚8时许,托普鲁克乡尤喀克喀拉喀勒村,村民阿娜古丽·赛买提忙完一天工作回到家,全家人围坐在院子里吃饭。之前,因为没有一技之长,初中毕业后她没找到工作。而现在,她在离村不远的一家纺织企业当挡车工,每月工资多元,空闲时还能帮父母干农活,务工、务农两不误。

从全面小康到共同富裕,阿娜古丽·赛买提从生活的点滴变化中,感知着国家发展的最新进程。

第十批援疆干部人才刚进疆时,恰逢阿克苏在南疆四地州中率先脱贫摘帽,但基础并不稳固。他们的首要任务,聚焦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让老百姓的生活更加美好。

乡村人口占比超过六成,是阿克苏民生保障的重点,也牵动着整个地区的发展,因此成为浙江援疆的重中之重。这3年,浙江90%以上的援疆工作都与乡村振兴相关。

来自东海之滨的乡村建设经验,被源源不断地运用到阿克苏。尤其是浙阿多个村结对共建,在当地实施“百村提升十村示范工程”,打造了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有效带动了当地乡村发展。

依干其乡巴格其村毗邻多浪河和阿克苏国家湿地公园,适合发展乡村旅游。但过去村里缺少资源,也没有产业。省和杭州指挥部先后投入万元援疆资金,建起民俗风情一条街、葡萄长廊等,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全村年人均纯收入超2.3万元。

从年开始,浙江援疆工作就将“三大工程”作为重点,以促进当地乡村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如今,这“三大工程”不断升级迭代,成为具有浙江特色的产业援疆之举——

“十城百店”工程,在浙江各地建仓销售阿克苏优质特色农产品,如今已升级为“百城百网千店”,吸引当地2万多人从事电商产业,3年疫情期间销量不降反增,惠及农牧民近15万人;

“百村千厂”工程,在当地乡镇、村建起大量卫星工厂(车间),带动农民就业,如今不断提质增效,且与村集体经济消薄增收挂钩,帮扶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大量富余劳动力边看家边就业、边种植边打工、边学手艺边挣钱;

“万亩亿元”工程,在当地重点培植黑木耳种植产业,早已达成“万亩以上生产、亿元以上增收”目标,如今已升格为“一县一品一链”建设,支持农业品种培优、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助推当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通过文化润疆“走进来”和“送出去”,浙江还以村干部、教师学生等为重点,着力培育一批“经济型干部”“乡村带头人”,带动当地干部群众创新创业,持续赋能乡村振兴。

留下一支不走的队伍

4月初,阿克苏风沙猛烈,家住阿依库勒镇昆其买里村的71岁村民阿布力孜·乃麦提不停咳嗽,他的慢阻肺病又犯了。他不仅走几步路就能享受到一级医疗机构顶级标准的医疗资源,乡镇卫生院里还有手术室、全科病房和中医馆,医院媲美。

这样的好事,几年前还难以想象,当时看病还要赶到40公里外的阿克苏市区。年12月,杭州投入多万元援疆资金,改建了乡镇卫生院。由浙江医疗人才结队、每周末和节假日到基层巡回诊疗的“医疗大巴扎”,还能让他在家门口找到浙江援疆医生。

针对偏远乡镇群众就医、上学难题,省援疆指挥部改变“点对点”医院、一个学校的做法,采用全新的“组团式”人才援疆举措,以帮扶当地提升整体实力。

多年来,浙江针对阿克苏人才紧缺的领域,“打包”邀请浙江各类专家,专程到阿克苏进行指导、培训,通过“传帮带”培养当地人才,成为浙江援疆的特色经验。

“援疆工作不能大包大揽,最终要靠当地自身‘造血’。”省援疆指挥部人才组组长蓝邓骏说,通过智力援疆,为阿克苏留下一支不走的人才队伍,才是助推当地高质量发展的治本之策。3年多来,浙江共开展长期、柔性“组团式”援疆0多人次,帮阿克苏补上了不少专业领域的短板。

虽是地区“老大”,阿医院多年前曾因技术较弱,老百姓就医满意率不高。经过7医院“以院包科”,99名浙江医疗专家先后来这里支援,目前该院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多项,其中62项填补了南疆空白,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超88.3%,不比沿海地区逊色。

“大联盟”,也是浙江首创的援疆特色亮点,通过将浙江专家按学科、分专业组团,辐射整个南疆。如今在阿克苏,医疗援疆已组成21个专科联盟,教育援疆建立了21个学科基础教育大教研联盟,柔性援疆则重点向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人才不足领域倾斜。

当地缺什么,浙江援疆就引进什么。在医疗、教育之外,浙江将“组团式”援疆往文化旅游、乡村振兴、劳动密集型产业等延伸,搭建各类型人才培养平台,加快智力援疆成果的转化。

在温宿县城郊外,矗立着一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已成为当地农民心中的“宝地”。针对农技人才紧缺的问题,金华援疆指挥部投资1.2亿元建园,每年从浙江引进专家,建起专家工作站和科创中心,指导农民高效种植林果、研发新品种等,吸引50多家企业入驻,曾经的荒地变成了区域农业发展“中枢”。

“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