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华侨”,可能你想到的是他们获得的成功,他们如今的“风光”。但有谁知道,当年他们曾经冒险远赴海外谋生,在陌生的国度里,付出了多少努力。而在陈村潭洲村,如今还有当年的印度华侨后代在这里生活,他们的父辈为什么要去印度,他们都经历了什么?陈村正在筹建印度华侨文化博物馆,或许我们能以此为切入点,开启时光的齿轮,挖掘这段独特的海外华侨史。
青砖墙、麻石地、罗马柱、趟栊门……
在陈村潭洲,
有这么一栋年过“八旬”的老洋楼,
斑驳墙身上的沧桑,独具异域风情的花砖,
在一片现代建筑里,
这栋洋楼显得那么的不一样。
这栋老洋楼,在当时的陈村,
可说是一座真正的“豪宅”,
宅子的主人曾经远渡印度谋生,奋斗致富,
后来从国外拉回图纸和材料,
建造了这栋洋楼。
为的是光宗耀祖,为的是落叶归根。
无奈时光变幻,
曾经辉煌的洋楼,如今人去楼空,
但那段漂洋过海谋生奋斗的华侨史,
却不会随着时间而飘散。
(当年华侨使用的护照内页)
和很多我们熟悉的移居加拿大、南非的侨民不同,
在上世纪20年代,陈村潭洲村的很多村民,
为了生计,远赴印度。
现在,在潭洲仍有印度华侨在这里居住,
他们父辈为了生计远渡,
而有的后代则选择留在陈村,
他们是这段华侨史的真实见证,
或许从他们身上,
我们能揭开华侨史里不为人知的一段岁月。
漂洋过海,勤勤勉勉创造财富
原顺德侨务局秘书科科长欧阳世昌曾著有《顺德华侨华人》一书,里面提到,顺德人侨居海外的历史,比顺德建县多年的历史还长。
据说,在明朝期间,为逃难避祸,乐从水藤乡有村民背井离乡,冒着生命危险,乘船沿着南中国海边缘航行,漂流辗转至印度登陆,在那儿以出卖劳动力为生。这是迄今所知,顺德第一批真正的华侨。
印度惟一的汉语学校“培梅中学”。(图片来自人民网)
年,英属东印度公司控制了孟加拉地区,从此印度正式成为英属殖民地。作为首都的加尔各答形成了一个国际商港,对华人来说,到印度去就像今天很多人想到美国和加拿大去一样,是发家致富的象征。到了清末民初,军阀混战,越来越多的华人为了躲避战祸远离家乡。
现在,每逢过年,位于印度东部城市加尔各答的最大华人聚集区“塔坝中国城”充满团圆的味道。图为几名小朋友在印度加尔各答塔坝中国城举行的旅印华人春节游园晚会上表演舞蹈。(图片来自人民网)
上世纪20年代,在顺德区陈村镇潭村一带,有一批为了追求更好的未来而背井离乡,勇闯印度的中国人。当时只有15岁的何兆衡便是其中一员。为了谋生,他毅然跟随一名叔叔乘坐了多日的轮船,来到陌生的国度——印度。原来就是木工的他,通过同乡的介绍,来到一家由英国人经营的木材家具厂工作。由于手艺精湛,何兆衡很快便得到英国老板的赏识,成为该工厂的骨干。
那个时候在印度,来自中国的侨民大多从事着很多印度人不愿从事的“低种姓职业”。有人说,“广东南顺人做木工,客家制鞋制皮,而湖北人安牙、洗牙,上海人开洗衣店。”这里的南顺人,指的就是南海和顺德过去的侨民,他们大多从事着木工工作。
(当年南顺会馆的会员证书)
何兆衡所在的工厂,由于需要到不同的森林采集木材,所以家里人亦经常跟着搬家,住的地方大多是森林边或附近的村庄。其女儿何雪珍回忆道,那时候经常有猴子在他们住的房子周边蹦蹦跳跳,“那些猴子偶尔会打落大树菠萝,我们那时还小,还经常会捡来吃。”
来自潭村的何汝林、何汝劲这对兄弟,亦随着当时的浪潮,离乡别井。当时,何汝劲的大女儿只有10个月大,但他仍坚持一家人到印度生活。他在那里经营着一个小食店,还从事开米、碾米工作。虽然生计艰难,但上天厚待认真生活的人。他们勤勤勉勉,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用自己的双手养活一家人。
如今塔坝中国城的华人已经没有过去那么多了,但从街上的中国餐厅依稀可以看出当时的繁华。
而弟弟何汝林则凭借自己精湛的造木工艺,慢慢地积累起属于自己的财富。后来,何汝林在当地娶了一位印度女子成为自己的第二位妻子。其女儿何妙娴回忆,留在印度的20多年中,家里还雇人打理着自家的茶场和奶牛,“爸爸工作非常忙,一周才回家一次,但每次回家,还会给我们带牛奶饼干”,在女儿眼中,何汝林是一位充满温情的父亲。
生活里浓厚的印度烙印
不少年轻华侨来到印度谋生,也在印度开枝散叶。在很多华侨后代的眼里,他们的印度母亲勤劳贤惠,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何兆衡在印度期间娶妻生子,在女儿何雪珍的记忆中,妈妈一直在家相夫教子。
(何雪珍的大姐在印度订婚时的照片)
在这个中印结合的家庭里,文化慢慢融合,何兆衡的妻子阿银学会了说中文,也教会小孩说印度语。印度风味的薄饼、奶茶,中国风味的竹筒饭,在这个家庭的餐桌上,两者竟毫无违和感。“妈妈做的竹筒饭到现在仍历历在目,”何雪珍说,很多在印度时的习惯直到今天也被保留,他们兄弟姐妹都喜欢吃咖喱,有时还是用印度语交流,“每天我都要喝奶茶,某天不喝便感觉空荡荡的……”
上世纪60年代,何兆衡一家回到了祖国。图为何雪珍母亲回国时的入籍证书。
由于长期在印度生活,有的华侨已经适应了当地的生活。何雪珍说,当时她爸爸还已经买了块地,想在自己起房子,在印度定居。但因为当地发生排华事件,一家人后来就回到了祖国。
身在他乡心系祖国
在当年潭村一大批远渡印度的侨民里,潭村人何贻谷是其中有较大影响力的一位。他在20多岁时就因生计移居印度,从事五金、家具、木材生意,在印度当地华人中都有一定影响力,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时,就曾接见过何贻谷。他曾动员当地华人回国发展,自己也于印度发生排华事件前携家眷回到国内工作。
(当时的华侨证)
这些华侨,虽然身在他乡,心底里却有着浓浓的桑梓情怀。何汝劲在印度期间,就多次组织当地华人卖旗筹款,筹得款项均交至当地领事馆统筹。他还曾在-年期间参加访外观光团,到北京参观,还受到毛主席接见。印度发生排华事件后,何汝劲是首批被关进集中营的中国人,幸运的是,年他得以回国生活。
上世纪六十年代,部分印度华侨人回到祖国怀抱。(图片来自网络)
在上世纪20~40年代,部分海外华侨积累了自己的财富,开始聘请海内外的建筑师为自己设计建房图纸,有些还在海外采购建筑原料运回家乡,向乡亲展示多彩的异域建筑文化,也为自己落叶归根准备。潭洲村就有这样一栋超过80年历史的洋楼,它最早的主人何源,当年亦曾到南洋谋生。
何氏洋楼
除了老洋楼,还有印度华侨后代留在陈村生活,这亦成为了陈村人侨居印度的真实见证。今年91岁的伍肖兰,其父亲祖籍东莞,当年为谋生移居印度,并与当地女子结婚生子,伍肖兰便是其中一个孩子。长大后的伍肖兰经人介绍,与来自陈村潭村的何鸿潮结婚生子。
伍肖兰丈夫何鸿潮在印度带回来的木船图纸。
何鸿潮是在上世纪30年代到印度的,做过木材生意,造过船,也开过餐馆。年,何洪潮一家自愿回国,行李中,就有当时在印度做木工的工具和图纸。
伍肖兰一家从印度回来时所用的行李箱(经过翻新)
伍肖兰丈夫何鸿潮从印度带回来的木工工具箱及工具。
解放前后,很多海外华侨选择回到家乡。思乡已久的何汝林亦带着印度妻子和儿女,坐上了从印度到香港的大洋船,回到了家乡。妻子虽然是印度人,但跟着丈夫回到陈村,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她换下了长裙和高跟鞋,承担起照顾家人的重任,也把地道的印度咖喱带回了陈村。
年,何兆衡也带着家眷回到久别的故乡——潭村,并在这里走完了自己人生最后的旅程,他的8名儿女,后来大部分移居香港及海外,何雪珍和其妹妹则留在了内地。或许与印度的距离变远了,但他们的身上,还有这那段印度时光的烙印。
如今印度的唐人街,虽然华人越来越少,但仍有着浓重的华人生活痕迹。在当地的“南顺会馆”中,当年华人筹建的建华小学仍在,依然由华人管理,只是随着华人学生的减少,这里已经成了印度小孩的天下。
“南顺会馆”里午间休憩的印度小学生。(图片来自国家地理中文网)
而很多像伍肖兰那样回到国内生活的侨民,由于当时通讯不发达及年代久远,和印度家人联系渐渐断了。有的,则是家人飘散四处,没有在团聚在一起。因此,我们对这段印度华侨的历史知道得并不多……
他们那几十年的印度时光,
究竟是怎样度过的?
他们经历了一段怎样的奋斗史,
咖喱和奶茶是不是已经成为他们生活里的必需品,
那他们会想念家乡的味道吗?
……
现在,陈村正在筹建印度华侨文化博物馆,
如果你有相关线索,
请与我们联系。
让我们一起记录这段特殊的海外华侨史。
旧物故事征集
为更好的展现陈村人海外创业发展的历史岁月,让更多的人知道陈村华侨在印度的不平凡事迹,陈村现向旅居全球的陈村籍印度华人华侨征集有旧物、照片、华侨历史故事等。
征集内容
1.反映陈村的华侨华人走出国门,在印度创业打拼、融入当地各个时期生存发展的实物、史料。如各类证件(书)、各类票据、账簿、债券、侨批、牌匾、执照、契约、族谱、老照片、书信、奖励,以及有一定时代特征和历史意义的生产、生活物品等。
2.反映印度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华侨华人国籍、公民权、居住权及移民、留学、就业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文献、新闻报道等。
3.反映华侨华人参与在印度发生的国际重大历史事件中相关活动的史料、实物,尤其是有纪念意义或使用过的物品。如勋章、碑刻、服侍、佩饰、旧家具、报道等。
4.反映顺德华侨华人社团、基金、华文学校、华文媒体等在历史时期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献、实物。如会旗、会(校)刊、场所模型、会(校)徽、会(校)服、会(校)歌、章程、牌匾、证照、印章、通讯录、资料、档案等。
5.印度华侨华人创作或收藏的珍贵书籍、字画、艺术品、年鉴;研究华侨华人历史著作、文献、成果;其他有价值的实物、文物和史料。
6.反映印度各个历史时期及重大事件中华侨华人和侨团组织的影像、音像资料。
7.与印度华侨华人、归侨侨眷等有关的线索、故事、口述历史访谈等。
联系方式
联系人:黄小姐
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