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站菜市有位补锅老师傅,坚守30年只为手

相比于其他厨具,锅在家庭的厨房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倘若家里的铝锅坏了,弃之可惜,循着大街小巷里“叮叮当当”的声音,总能找到补锅匠帮忙更换锅底。而如今,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大部分市民认为补锅不如买锅,补锅手艺也日渐遇冷。

赚钱难:经常找不到锅来补

在北站菜市的一条巷子里,嘈杂的叫卖声中不时夹杂着“叮叮当当”锤打的声音,65岁的市民覃东旺正坐在不足5平方米的店铺内,为市民修补锅底。他的手艺好,周围人都叫他“覃师傅”。

覃师傅在补锅

“以前刚开始学手艺的时候,每天都有两三口锅来补,现在十天半个月都没有客人上门补锅。”覃师傅与锅已经打了30多年的交道,亲身经历了补锅行业由热转冷的过程,在他看来,以前补锅是一门能够养家糊口的手艺,如今只不过是自己用来打发时间罢了。“现在市民家里的铁锅、铝锅、不锈钢锅,坏了就坏了,很少人会拿来修,一是会这门手艺的人少了,二是顾客自己也嫌麻烦,补锅还不如买新锅。”

在店铺的一个角落,记者看到一张价格表,修补锅底按尺寸收费,最小尺寸的收费10元,最大尺寸的收费80元。记者在北站菜市的几家五金店转了一圈,一口崭新的小尺寸的不锈钢炖奶锅,只要15元。

“难哦,现在做这行不赚钱了。”覃师傅一边修补锅底一边说道。为了平衡店铺的收支,他做起了修鞋、配钥匙等副业,还在门前摆摊卖菜。

修补好的锅光亮如新

工序杂:六道工序补一口锅

修补锅底讲究手有力、眼够“利”、动作一气呵成,每次覃师傅为顾客修补锅底时,都会吸引不少路人驻足观看。

“修补锅底需要剪、锤、卷、合等六道工序,才能让锅身和新的锅底合为一体。”覃师傅每次拿到旧锅时,总会仔细打量一番,测量好剪切的长度后,用切割机把坏的锅底剪开。然后将锅置于一个“T”字形工作台上,用锤子反复敲打。

“T”字形工作台上有粉笔画的线

这个“T”字形工作台大有门道,上面用粉笔画着一道道刻度线,分别对应着不同大小的锅。“你看这条比较靠外面的线,就是用来放小锅的,越往里面,放置的锅也就越大。”覃师傅说,除了刻度线外,他还根据多年经验做出了不少小工具,提高修补锅底的效率,“做这些小工具没有人教的,都是自己琢磨做出来的。”

锤子一次次落下,传出一阵阵清脆的声响,锅身切割的地方开始变得平整光滑,覃师傅顺手从工具箱内拿出一面新的锅底,安装在锅身上。“有的人习惯涂防水胶修补锅底,但胶水受热后容易产生有害物质,我从来不用防水胶,都是靠反复锤打让锅底和锅身接合。”

记者注意到,每一次覃师傅下锤,手臂上的肌肉线条清晰可见,力道和落锤的准确度都恰到好处。“你别看我今年65岁了,有些小伙子跟我掰手腕,力气还比不过我咧。”覃师傅说。

半小时后,锤打的“叮当”声戛然而止,覃师傅拿着锅起身接水,完成最后一道测试工序,“不错,这次补得还可以,锅没有漏水。”随后,他将锅装进塑料袋内,等待着顾客上门领取。

覃师傅的工具箱有各式各样的小工具

传承难:“夕阳”手艺没人愿学

趁着休息,记者询问覃师傅是否有人曾上门找他拜师学艺。

“这门手艺现在算‘夕阳’手艺了,再过三五年,我也不打算做了,既不赚钱又费时费力。”覃师傅说,之前也有人来向他请教,但看到没“钱途”,没过多久就心生退意。“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也没人愿意去学,这门手艺也许慢慢地也就被遗忘了。”

补锅三十年转瞬即逝,曾经穿梭在大街小巷的“香饽饽”如今却面临无人问津的境地。覃师傅觉得很遗憾,心中依旧有不舍:“如果有人愿意学习,我也很想把这门老手艺传承下去。”

(来源:柳州晚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