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这个东西,自从被发明出来以后,就依靠化石能源驱动,横行在各个战场上。不管是德国在二战时因为资源问题,不得不大量采用的汽油发动机,或者是苏联方面清一色的柴油发动机,或者特殊点的德国斐迪南坦克歼击车用的油电混合动力,都不是人力可以推得动的大家伙。
想不到吧?费迪南坦克歼击车居然是混合动力
不过,军工设计思路清奇,脑洞大开的事情一直有人在做。意大利人就设计过可以发动机驱动加手推的小坦克,至少从理论上来说,百公里几碟意大利面可比只能烧油的其他类型坦克要环保,就凭这点,这想法和手艺就值一个红点设计奖!
在一战末期,意大利及时“弃暗投明”,赌对了国运,躺着赢了。虽然意大利最后靠着高超的外交策略,避免了像德国一样被肆意揉捏,但是一战的惨烈也震惊了意大利的诸多武器设计人员。
作为欧洲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意大利在早期的武器设计方面还是可圈可点的。著名的画家达芬奇,业余时间也会设计一些很奇特的武器。比如多联装火炮,还有镰刀战车,就是印度电影《巴霍巴利王》里面,那个反派驾驶的战车。更奇特的还有圆形的装甲运兵车。
有这样不错的群众基础,意大利的军工设计理论上是可以领先世界的。不过理论和现实还是差距太大了,意大利在二战打成什么样子,大家有目共睹。但这并不妨碍意大利设计师们天马行空的想象,毕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嘛!
所以,阵地一战时期不断消耗士兵生命的堑壕战,意大利的诸多设计师也开动了脑筋,希望找出可以避免士兵大量伤亡的好方法。好在意大利人发散思维的能力很不错,他们还是想出了好办法。
他们的思路是,水多加面,面多加水。既然士兵往前推进很容易受到正面和斜面的机枪火力伤害,那么我给士兵弄一个盾牌,但是能够防御机枪火力的盾牌重量可不轻,那么我就给这个盾牌加一个轮子,这样前进的阻力会小很多。
士兵们在推着盾牌前进的路上,肯定有沟沟坎坎的,推行阻力必不会小,那么我再给这个带轮子的盾牌加一个发动机,减少士兵的体力消耗。轮子可能越野性能不佳,而且很容易被机枪火力击毁,那么直接换成履带式不就完美了吗?
既然需要一起走,要不在盾牌上面加一挺机枪增加火力,一边走一边打不是没毛病吗?……种种想法被一样样加在这个小小的盾牌上面,让他承受了不能言说之重。
最后安萨尔多公司的成品出来以后,大家还是松了一口气,这玩意儿很小,不过1米左右的高度,被弹面积小,装备的单缸发动机可以为他提供每小时5公里的巡航速度。正面8毫米,侧面5毫米的装甲,可以给士兵提供三面保护,至少普通的步枪射击都能够防御得住。
好在意大利军队里面还是不缺明白人的,在一战之后,世界上的军事技术发展突飞猛进。这种防御力极其薄弱,而且耗费大量资源的盾牌小车,因为速度过慢,无法带动整条战线上的攻势。而且如果大量的盾牌小车冲击在平原战线上,背面没有防护的缺点,会让他们被密集的火炮覆盖打击,迅速损失殆尽。
如果实在点背,碰到了敌方的大量坦克冲击,这些小车携带的机枪火力实在太弱,不仅无法阻挡对方坦克的横冲直撞,而且因为速度太慢,跑都跑不掉。鉴于这款小车的缺点实在太多,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根本无法解决。
更重要的是,这款小车既没有座位,也不能使用卧姿射击。使用人员只能在那个小车的防护罩里面,伴随着每小时5km的急慢速度,蹲着往前走。这种姿势极为难受,时间长了,就会忍不住站起来。要是在战场上,这种因为蹲着腿麻,必须站起来的情况,一定会让对面的士兵们高兴得抬手一枪送他一颗花生米。
所以意大利军方就没有对这款小车进行大批量采购,只是留下了这款小车的诸多照片,让我们对意大利喜欢造小车的传统,多了一丝理解和支持。
不过如果这款小车出现在当下,一定会被改成无人化的设计。加上现代发动机技术的进步,会让这款小车健步如飞。生不逢时的MIAS单兵突击车,也有可能会在现代城市作战当中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