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掠影,留住乡愁一一中国北方赤都民俗用具实物笔录(一)
何景瑞民俗大写意:时光掠影,留住乡愁一一中国北方赤都民俗用具实物笔录(一)
作者:何景瑞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赓续民族精神,作者用拳拳的赤子之情,经过长时间的子夜笔耕,留下了这些民俗文字,记录中国北方历史,为即将消失的文化存证,留住民俗文学之根和民族生活基因。
一一题记
.木钻
木钻,发迹唐宋时期,盛用于明清家具制造业,是老木匠自制手摇式钻眼工具,为民俗古朴怀旧老物件,现适合影视道具、陈列展览和收藏摆设之佳品。
老式木钻,从鲁班文化精神独创实际操作而来,多以老榆木等硬质木料为原始材料,配以钢铁钻头和牛皮拉套,按长短比例制作而成,看似笨拙实则灵巧,对社会木工描绘制造木艺起到促进作用,首先改进劳动强度,美化木艺,独之佳木,成为当时木工必备。
一柄古木钻,虽古不老,大境作势,承载着木工革命的文化历史,世纪更替,一眼定乾坤,钻吐出矿,有板有眼,实乃木工服务社会的一大进步,体现中国木工匠人独创实际,标志着人们追求生活美丽,更加现实,彰显弥珍。
.刨子
人巧不如家什妙,木见不平,拔刨相助,木工精髓,堪称刨子。每个木匠都有大小长短的多种多样的刨子,独具匠心,手推雕器。
刨子,传说由中国古代工匠鲁班发明的传统木匠工具,也是木工必备,用于刨直、削薄、抛光,使家具业突飞猛进,后影响到明末宫廷,趋于世界木器前列,中华硬木家具与众不同,产生中国木业社会价值观,是刨工文明的中国独创。
刨子由刨身、刨堂、刨口、刨刀、楔木塞组成,按刨身长短、形状、使用功能,可分为长刨、中刨、短刨、光刨、弯刨、线刨、槽口刨、座刨和横刨,广泛使用于木工平推制作,对中国家具业起到技术推进,硬木家具光泽幽暗,平滑独特,世界瞩目。
刨子选材为硬木,木头纤维细,不劈丝,硬而韧性强,细腻耐磨,不容易变形,作刨坊匠人都不会选择土里生长的木材,大多选择石头缝里或者麻姑石上长的黄檀木等为佳,一刨难求。木工有刨花秃之说,一半木工一半刨,在木工活计中,刨子占有工匠的主导地位,刨木事,推静气,千卷万卷著木卷。
远逝的过去,刨子为社会做出贡献,留下木匠的集体记忆,随着手工与电动的变革,历史的演进,成为民俗老物件。
.缠线箍子
华夏一统,游牧内蒙,一个古式缠线箍子,拧成一根绳子,足以见证九九归一、万众一心的民族精神。
这个独特的缠线箍子,是民间纯手工生活用具,启初是用羊腿骨钻孔,在中间固定树杈勾或铁丝钩旋挂平衡后,手工纺织棉花、羊毛和线麻,成绳批子再缠在箍子上,供纺绳之用,更加灵活便利,成为实用工序的进步,呈现民间智慧。
缠线箍子结构简单,由把柄、中轴和旋转挂钩组成,标志着社会手工业的崛起,促进人类轻纺的日臻完备,为机械纺轮创造了实物参照,为现实生活做出贡献。
织绳成箍,繁简工序,绳者衣上穿,一切美丽从缠线箍子而来。
.羊角锤
羊角锤定钉,稳定永固,锤子乾坤大,定则两立,皆有风度,与木头钉碰对碰,举者尽来,叮当铁牢,万能具用,木工逞英豪。
一柄年华去,静待卧展中。这把独特的锤子,锤头貌似羊角,民间俗称“羊角锤”,是由木把锤子演化而来,是五金铁锤木工实用工具,小巧灵动,木工装修必备。
羊角锤,铁把连体,可以砸钉、起钉两用,工具便捷,铁技高超,是促进木工技术革命的社会进步,一锤定音,统于劳作,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重磅铁锤
重磅铁锤,世界通用,力搏千钧,砸石而为,拥有强劲的力量,专敲硬石头,锤声阵阵,砸过的辉煌历史,鼎世永存,持磅留痕。
中国的锤子,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从石锤进化而来,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重磅铁锤,以磅而论,大小之分,用途各异,如劈锤、刻锤和砸锤等等。1磅等于多少斤?一磅=0.(一般看作0.)千克,根据国际度量换算标准,1磅=.6克,而1斤=克,所以1磅=0.斤.即九两多一点点。锤事悠悠千载劳民创大业,磅记镂镂万种倾工镌宏图。
干天下活计,筑一方城景。重磅铁锤,是民工刻砸石头工具,记录历史,展现风韵,更富有文化内涵,在广泛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展现了民俗智慧。
.钢钎子
钢钎盈秀,俗具新韵。它钢铁铸就,凝尖助力,建筑硬道理,开辟诸城典范,用火星子说话,匠人最懂,六棱最愣,铁石心肠,以锤为友,拉朋结伙,在火热的奋斗中永生,建设美丽中国的擘画。
这个六棱尖头钢钎子,是一种常用的建筑工具,特别是在山区的道路建设中比较常用,通常用锤子打入岩石中,以孔眼装填炸药爆破硬质石头,也通常用它来投窝眼劈石头,如加工生产各类石器,都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实用价值。
小小的钢钎,铁定终身,结拜锤子为把子兄弟,寸步不离,和谐共事,图谋发展,就是在现代建筑工具高度发达的今天,钢钎仍是必不可少的生产精英,多少匠人用流淌的汗水,浇灌出宏伟大业,那大厦,那道路,那三峡,那城市,连通世界的每一处,都见证了钎子的贡献。
“宁打不屈,顶天立地;千锤百锻,勇于奋进。”我愿用十六字写出钎子精神,去领略六棱尖头的芳容,留下这民俗记忆,阐述历史真实。
.柳条针线笸箩
年的央视新年图,是大红的“更进一步”,看见有一个安放心灵地方,也就是故乡,它拥有着万物,变换着四季,用柳条针线笸箩见证着过去,去寻找安静,相守钟爱,余晖簏施,走进精神世界,似乎有一种人生内心的界限,像生活的镜子,映照出原始乡村印象中的真实,演绎着许多人的艰苦岁月,也许有许仙和长虫的故事,留下和带走,是蛰伏的空灵,给予充盈的慰藉,纯粹的独白与救赎。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新三年,旧三年,头茬哥姐,第茬弟妹,缝缝补补,缕缕丝丝,把挥霍的光阴,山上一季白雪,人间一世白头,都装在这柳条针线笸箩里。
宝马雕车香满路,露冷风清香自老。针线笸箩多种多样,有纸糊的、柳编的、金属的和木制的等等,多摆放在炕上和柜头,流行于50年代,居家必备。
高楼林立,我为见证者,在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初头朗镇西营子,就见过用老头票老钱币粘贴的针线笸箩,极为独特,尽显奢侈,可称珍品,记忆于心。
物换星移,世转年去,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柳条针线笸箩已经成为历史文物。
.袜托子
历史总是前进,走多少路,脚知道,而穿过几双袜子,袜托子知道,因为千针万纳缝缝补补几多时,家乡人民的情怀,总是别有幽寄,纵被春风吹作雪,走过乡野碾成尘,那弯弯的羊肠小路,那用脚步吻亮的山岗小径,都是中国农民用脚板创造的历史奇观,把多少乡愁踩在了脚下。
家用袜托子,很多人见过,却不知道叫啥,知道名字,还不知晓怎么用,在众多民俗用品中,有点云山雾照,托涵春秋,品鉴其中疑无路,载入笔下一点通。
袜托子,早已压在农村的箱子底下,再走到从前,手捋羊毛成线,织成袜筒子,木匠独创这个托子,妇人创作袜底,合二而一,完美组成了袜子,有人读成妹子,唱着“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一走就是多少世纪,回到今天。
东边日出西边月,何处袜托不见明。古朴的袜托子,具有缝补之功能,见证了人们的朴素,生活的真情,人生的社会价值观,极具收藏价值。
.大笸箩
柳盘箩,笸依柳,爱这孤绝的芳菲,托时光从胸口飞过,让沧桑在心中倾泻,“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在这里,一切都没有走远,那斑驳的一根根肋骨,照耀豪迈,抚慰誓言,拆开往事,向人们致敬!
家用大笸箩,以竹篾或柳条类枝干编成的一种盛器。其大小﹑方圆﹑深浅等形制因用途而各异。在中国北方,以赤峰地区为例,富有人们生活实用的价值,农谚有“开门三尺三,笸箩簸箕一起端”的讲究,而在推碾子时代,称为“笸箩、簸箕和箩筛子”三大件之一,说明与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家家必备。
圆大笸箩,以柳编为主,曾为柳编匠人提供了创业机会,实物技术超凡,经久耐用,在碾道、居家晾晒和推小磨时广泛应用,推动了时代演进和社会进步,为历史创造了辉煌一幕。
静观民俗物缠意,犹似仙都在瑶台。敞开方圆的天地,装下多少迭代的心事,把走不出去的记忆,用大笸箩端出来,民俗文化是一朵盛开的红色鲜花,家国情怀,廊阔藏丰,在这块“辉煌百年,红色文化”的大磁场里,编好锦绣华章。
.搪瓷茶盘
老道的搪瓷茶盘,端庄大气,摆设阔绰,鼎煮康寿茶,端斟敬客杯,人文行走,高贵礼仪,在居家化做文明小溪,沿着敬善铺筑的和谐河堤,珠光辉映,香气缭绕,一派仙风道俗,经典雅致。
茶盘工艺历史悠久,由木头石头金属演化而来,搪瓷是在珐琅传入中国后其生产工艺迅速得到了吸收和发展,慢慢的发展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工艺日用品,其工艺是将金属通过铸造或冲压成型,在金属表面涂上釉粉或者是糊状釉浆,通过高温烧制,让釉粘附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坚硬的搪瓷。搪瓷茶盘的广泛使用,体现了好客中国的元素,承载着不同时代的社会烙印,给人们留下了历史的符号和美好的回忆。
雄浑文化绘民俗,笃定珐琅漾茶盘。无名的日子,攀缘在搪瓷茶盘上,圆满却终止于无穷,伟大的人心闪射出东方朝阳的光芒,正如黎明中一个积雪的孤峰,化为涓涓流出的香茶,三月笑春风,何不用搪瓷茶盘,端茶敬人生!
作者简介
何景瑞,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农民,草根写手,笔耕半个世纪,作品在《中华日报(泰国)》《农民日报》《中国文化报》《精神文明报》《精短小说》《吴地文化闪小说》《中国精短小说年选》《中国闪小说精选》《华文闪小说精选》等报刊杂志发表作品。出版《初头朗的故事与传说》一部,纯文学专著《笔思归——何景瑞文集》一部,用质朴的文字,书写原汁原味的乡土作品,抒发农民草根写手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