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区政协委员庄锋妹是方松街道海德名园的一位居民,近日,街道严格落实社区封闭管理“足不出户”工作要求,她随即自告奋勇在小区当起了志愿者。庄锋妹有感而发,用文字记录下这段难忘的经历。
4月1日 声音
——记海德封控的第一天庄锋妹
城市在沉睡,隐约还能听到她的呼吸。
凌晨五点的海德,在一群志愿者的脚步声中,悄然醒来。那些时急时缓、时轻时重的脚步,在偌大的物业大厅重复又重复。
明明彼此都是陌生人,却又像最熟悉的人,各自签到后,就迅速地找到了自己的小组,熟练地穿上一整套防护装备,竖起耳朵聆听组长对每一人的工作安排。
城市刚刚苏醒,依稀能看到她惺忪的睡眼。
早上六点的海德,每一个角落都有我们忙碌的身影。那些蓝色和白色成为我们最美的装束,而耳畔传来的声音,尤为动人。
穿着大白衣服的核酸检测组,为核酸检测的工作奔波着,从室外跑到室内,从室内跑到室外,脚步声热闹又充满了力量;手持小喇叭的宣传组,走在了小区每一条小道上,每走一条,都会留下喇叭里那清晰又简单的通知声;站在东门卫的,是守着一排置物架的物资运输组,个个低着头,用酒精消毒着置物架。细听,都能听到酒精布擦拭铁皮的声音;其他不同组,不是聚在一起研究怎么操作更有效,就是彼此探讨着最便民的方法,那些高高低低的声音里,都是责任。
城市欣欣然地睁开了眼睛,仿佛开启了生命的开关,一切蓬勃盎然。
早上七点的海德,生活被按下了暂停键,寂静取代了平时的喧闹。作为通知采样组的我们,在东门等待着按响我们名单上的第一户人家。
这其间总有三三两两的车子从安静的道路上疾驶过来,朝着东门驶去。和保安打听之后,才知道都是我们小区的医生和警察,他们肩负着另一种使命,奔赴更大的战场。
突然一辆白色的车子驶进了小区,在我们的右前方停了下来,迅速走下两位全副武装的医护人员,捧着核酸的相关东西,疾步朝着物业走去。她们的脚步声,很轻,透着疲惫,却依然有着力量。
与此同时,我们在群里接到组长的命令——开始挨家挨户通知进行核酸检测。
“咚咚咚......”
当我们敲响第一户居民的门,门瞬间打开了。一位中年女子笑意盈盈地告诉我们,早就准备好了,就等着通知呢。紧接着,两位老人家走了出来,他们戴着同款渔夫帽,一看就是一对恩爱有加的夫妻。老伯伯笑着对我们说,我们老年人没办法贡献了,但乖乖听话,乖乖呆在家,就是最好的贡献啦。说完,是他爽朗的笑声。
此时,小喇叭里正传出几个响亮的字——足不出户。
我们核对好第一户居民的人员信息后,又按响了第二户居民的门铃,但让人奇怪的是,许久没有应答。无奈之下,我们只好扯着嗓子开始呐喊——65号居民,请下楼做核酸!
一分钟后,门打开了,一个满脸歉意的老人家急急地说道:“我儿子和媳妇都去单位值班了,另一个孩子在外婆家,家里就剩下我们老两口,还有一个孩子。因为孩子要上网课,我老伴已经带着孩子去做了。”说完,她在围兜上擦了擦湿漉漉的手,迅速地蹲下身子换鞋并走出了家门,在我们的引导下,有序地排着队。
随着时间的嘀嗒,我们通知采样组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那些从未走近的房子,都成为了我们服务的对象;那些从未见过面的居民,也都成为了我们通知的对象。
敲门、按门铃、抬头用力喊......我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唤醒着还在沉睡,抑或正在煮早餐的居民。
窗户打开的吱呀声;打开大门的嘎吱声;不同音量的回应;还有那些帮我们一起叫喊的声音,此起彼伏。
有些是从窗户里探出的脑袋,配合回答着我们的问题;他们有的是睡眼惺忪,声音带着沙哑;他们有的是满脸惊喜,嘴里念叨着,终于被通知到了;他们有的是笑脸相迎,对着我们说辛苦了。有些是从门里挤出的半个身子,眼里带着疑惑。他们有的一看到我们,就急急地戴上口罩,穿上鞋子,直接走去核酸的路上;他们有的是,急急地点点头,身子又闪进了门里。我们只好再一次地敲开或者喊出他们,核对人员信息;他们有的,在面对我们问题时,直接伸出手指,告诉我们家庭成员的人数。
而有些屋子,不管我们用何种方式来呼唤,都没有动静。在他们邻居的解释和我们电话询问之下,才知道一些屋子里的主人都奔赴在抗疫前线,已经好久没有回家;一些屋子的主人,和我们一样,正在不同的地方做着志愿者,贡献着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一些屋子的主人,不是正在被隔离,就是在不同城市,还未回家。
当时针指向十一点时,我们的工作也接近尾声。
通知完最后一户人家,我们如释重负,拖着沉重的步子走向物业。路上,时不时碰到其他志愿者,依然忙碌在自己的岗位上,他们看似疲惫的身影依然带着一种力量。
排在核酸检测的队伍里,突然发现每个不发一言的人,都有序地保持着两米的距离。一些核酸组的志愿者,正低着头,教着那些不会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