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迟曾向孔子问稼问圃,结果碰了一鼻子灰,还被视为另类,孔子认定其人与君子格格不入。孟子也主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孔孟之道后来上升为主流意识形态,“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沉淀为国民的价值偏好。
直到现在,普职分流仍然遭遇极大阻碍,轻视技艺、轻视体力劳动,仍然是困扰制造强国、影响充分就业的观念因素。
在此种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在全社会倡导热爱劳动、重视技艺的观点,并寄望在全社会快速形成技艺立身、工艺立国的风尚。
回望历史,伏羲氏发明了结网捕鱼的技术,祖先的食物来源更有保障;神农氏教民稼穑,发明了医术,提高了先民的生活质量;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茹毛饮血遂成为历史。他们成为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三皇,也是炎黄子孙共同景仰的先祖。
由此可见,中华儿女植入了推崇技术、重视工艺的基因。
黄帝因为发明造车工艺被称为轩辕氏,其妻嫘祖因为发明养蚕缫丝工艺而受到拥戴。《蜀道难》中有“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的记述,蜀国的开国者被命之为蚕丛、鱼凫,就是因为他们发明了养蚕技术和用鱼鹰捕鱼的技术。至于大禹治水,不只是治水思路的革新,更是治水技艺的突破。
可以说,一部先民史,就是一部技术发明和技术应用的历史。
杜康发明了酿酒工艺,杜康因此成为美酒的代名词。鲁班发明了全套木工工具,至今仍有鲁班尺、鲁班锁的名词。马钧发明了龙骨水车,灌溉效率大幅提高;黄道婆改进了纺织技艺,提升了生产效益。他们成为福泽苍生的大功臣。
随着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和科举制的全面推行,仕宦晋升之途成为民间首选,但对技术和工艺的推崇也在民间蔚成凤气。
大诗人李白《秋浦歌》(其十四)描绘了冶炼的场景,颂赞了劳动之美: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汉书》中的《张衡传》介绍了地动仪的制作工艺,其对技术发明的推崇溢于言表。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了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过程,工艺解说十分精确。到了明代,更有落第士子宋应星在广泛考察、大量调查、经年积累基础上写就《天工开物》,总结了农业尤其是手工业的工艺成就。词典对“开物”的解释是:通晓万物的道理。我的理解是:创造新事物、新产品。因为全书介绍了众多产品的制作工艺,如怎么缫丝,怎么制麯,怎么煮盐,怎么熬糖,怎么养蜂取蜜,怎么种植五谷粹取米面,怎么冶炼五金,怎么制作兵器,等等,这些制成的产品大多为人类创造的新品,有些产品如五谷、蜂蜜虽出自自然,但种养技术却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典型的文明成果。再者,撰写《天工开物》的目的不是为了方便认知,而是为了推广应用。外国学者将其称为“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其价值可见一斑。
应该说在工业革命以前,中国的技术发明成果和工艺成就独步全球。如南宋最先进的织布机有多个活动构件,其中有的技术之精巧是现代化织布机也无法达到的。我国曾出土过一架南宋时的织布机,里边构件复杂,始终没有仿制出来。又如郑和下西洋乘坐的宝船44丈长、18丈宽(即.67米长、50.94米宽),在大海上辟波斩浪,如履平地,代表了全球最先进的工艺。
近代以来,因学科学精神的先天不足,加上与工业革命失之交臂,我们在技术工艺领域落伍了。洋务运动中,我们努力追赶,但力不从心。
新中国建立后,我们在短期内完成初步工业化的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开始科学技术领域的全面追赶。年,我国申请人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达6.95万件,连续第三年位居全球首位。这标志着我们在技术发明领域已走在世界前列。
一方面我们在技术工艺领域已取得长足进步,另一方面,也应看到我们仍存在很多短板和不足,最典型的是光刻机和高精芯片生产被西方卡脖子。电梯和打印机也长期被外国公司垄断。即便是水龙头和铁锅,我们在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方面同德国等制造业强国比也存在不小差距。
最让人忧虑的是,我国技术工人缺口达三千万,而大学毕业生今年突破一千万,他们中的很多人却找不着工作!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已经出台,我们欣喜地看到:烹饪、收纳等家务被列入教学计划,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受到重视,“做中学,学中做”的观念得到强化。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从今年5月1号起正式施行,职业教育地位空前提高。
借重法规颁行的东风,我希望全社会形成重视技术工艺、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的风尚,果真如此,则中国强盛指日可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