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金华市工业发展经历了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叠加“两链”金融风险的不利影响,金华坚持“实业兴市”战略不动摇,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数字经济“一号工程”,金华全市工业经济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在创新体系建设、产业集群培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园区整合提升、绿色集约等方面成效显著,金华现代五金产业集群被列入年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名单,为“十四五”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坚持工业主体地位,总体实力平稳增长。“十三五”以来,金华工业经济总量进一步跃升,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5.5%;年,规上工业增加值.9亿元,同比增长6.6%,规上工业总产值.9亿元,同比增长4.7%。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年,金华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7.8%、7.6%、12.6%,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18.9%、48.2%、13.4%。市场主体进一步发展壮大,截至年底,金华共有规上工业企业家,其中超亿元以上企业家,拥有隐形冠军(培育)企业家。
着力完善创新体系,发展动能持续转换。金华以“创新强市”战略为指引,大力推动创新体系建设和创新能级提升,成功获批国家创新型城市创建。工业企业创新活跃度明显提升,年,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为2.3%,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4.2%;累计建成院士工作站35家、高新技术企业家、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90家。重大创新载体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发起G60科创走廊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金华科技城建设稳步推进,浙大网新科技产业孵化园开园运营;金华信创运维适配中心获批省级实验室;永康五金、义乌饰品、磐安中药等6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列入省级创建与培育名单;义乌陆港电商小镇、金华北大科技园、浙江师范大学、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等创建为省级“双创”示范基地。
大力培育产业集群,民营经济充满活力。“十三五”以来,金华立足特色产业集群,突出重点细分行业培育,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彰显民营经济发展优势。产业集群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截至年底,产值超百亿产业集群达到16个,其中超亿元7个;现代五金产业集群市场、品牌和标杆效应突出,10多种产品销量居全国之最,多种产品销量居全国前3位,入围年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名单。
重点细分行业“八八”计划成效显著,年,金华全市八大重点行业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2亿元,同比增长6.3%,其中智能门锁、光电、保温杯(壶)实现两位数增长;光电产业异军突起,基本形成以电池制造、信息光电为特色的产业布局;生物医药产业走在浙江省前列,实现工业总产值.3亿元,居全省第4位。
扎实推进数字经济,产业数字化成效显著。年,金华全市“两化”融合指数达到91.83,位居浙江省第4位,较年提升3个位次,入选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企业39家。数字产业化创新发展,年,金华全市实现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87.6亿元,同比增长16.2%,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0.2%;龙芯智慧产业园列入全省打造智能计算标志性产业链的两大主阵地之一,同方“金华造”计算机成功填补全省空白。产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累计实施汽摩配、磁性材料、工具五金、门业、保温杯、水晶、纺织等7个省级“机器换人”分行业试点示范,数量与杭州并列第一;王力安防等6家企业入选省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已建和在建工业互联网平台40家,累计“上云”企业数达3.7万家。
加快园区整合提质,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十三五”以来,金华大力推进重点产业平台整合提升,产业承载能力明显增强、经济贡献度显著提升。金义新区获批全省第五个新区,成功创建“浙江省信息技术自主创新示范基地”,招引入驻浙中(金东)创新城、龙芯智慧产业园、石墨烯应用产业园等新兴产业项目平台。省级以上开发区(高新区)整合提升成效显著,截至年底,金华全市15家省级以上开发区(高新区)集聚规上工业企业家,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91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66.6%;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7亿元,是年的2.1倍。小微企业园和特色小镇建设量质并举,6个县(市、区)列入全省小微企业园建设提升试点,省级小微企业园累计达到家,获评星级小微企业园49家;婺城飞扬智能制造小镇、义乌绿色动力小镇、光源科技小镇、兰溪光膜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加快建设。
坚持绿色集约底色,亩均效益逐步改善。金华以“亩均论英雄”改革为抓手,大力推进工业绿色化集约化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亩均论英雄”改革持续深化,年,金华全市规上工业亩均增加值达到72.4万元/亩,较年提高了14.1万元/亩;永康列入省政府“亩均论英雄”改革激励对象榜单。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加快推进,全市累计完成“低散乱”企业(作坊)整治2.87万家,淘汰家企业的落后产能,腾出用能空间95万吨标煤;5个县(市、区)创建为省传统制造业分行业试点,东阳列入低效企业改造提升省级试点。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取得进展,截至年底,6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绿色工厂,2个产品认定为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实现国家级绿色示范产品零的突破。